(原载2000年11月26日《大众科技报·侃谈》)
63
曾多次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班,聆听老师讲解新闻写作知识。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角度的说法,说的是写新闻要紧的是找准角度,这样能常写常新,提高上稿率。经过实践证明此言不谬,这找角度确实是一门大学问,简直高深莫测,一样的一件事,有人写了能发头版头题,有人写了也白写,上不了报。
由于找准了角度,我写的一些新闻稿在报刊发表了,但我总有一种痛苦的感觉,觉得找角度包含着欺骗的成分。好比一个苹果,人在上面咬了一口,但把咬伤的那面放在背对你的方向,可以这样角度拍一张像,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完整的苹果,而实际上恰恰相反。这样,从某种角度写的是事实的一面,但往往经不住推敲,因为你把片面当成了全面。
我不知新闻报道写作找角度的理论是谁发明的,这的确是一件“功德无量”的事。时下,人们运用这一理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令你叹为观止。
比如,某地教师两年多没发工资,老师们的生计难以维系,忽然有一天,政府部门出面协调,一下子给教师补发了工资,教师们喜笑颜开,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某某地方政府为教师办实事的报道,那地方政府部门成了积德行善的观音菩萨,是老师们的大救星。这地方政府形象立马在人们面前高大起来。不过你放下报纸,细细想一想,这件事本身是经不住推敲的,拖欠教师工资二年才给补发,已经违反了劳动法,本身是个大问题,并没有可以表扬之处。就如我莫名其妙给你一重拳,将你打得满面桃花,然后把你带到医院,将你医好。你是恨我呢,还是感谢我呢?这事明摆,不必细说。由于写文章的人善于找角度,那么就可堂而皇之颠倒是非,该批评的倒成了被表扬的对象。按这样的逻辑,拖欠一年工资的、拖欠半年工资的、拖欠一个月工资而补发的地方,更值得表扬,唯有不值得表扬的是没有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。因为不拖欠工资,也就不存在补发问题,也就失去表扬的角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