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想想吧,我想达成这个愿望已经有4年了,假如我早不费劲地了解到这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就和他谈些什么话,也许早就实现愿望了。”
你见过那种不闻不问,一见到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吗?你和一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,会不管不顾就滔滔不绝地说话吗?医生一定问病人才能诊病,开药方,所以你一定要对对方有所了解,才可以确定自己该怎么谈才会最有效。
总之,人们总是愿意认同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或者共同的爱好、兴趣、经历的人,也会不自觉地认同那些关注自己、关心自己所在乎的事情的人,如果你能够抓住他们的“七寸”,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谈到他们心里。
必要的“附和”会给人以好感
说话时我们把认同并支持别人观点的现象称为附和。平常我们常“附和”他人的意见,也常听人说“附和”是没有头脑的瞎起哄。我们承认,不恰当的“附和”确实会产生不好的效果,但这并不说明任何“附和”都是具有消极意义的。“附和”不都是瞎起哄,正确的“附和”,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。
必要的、正常的附和给人以好感。在人际交往中,初次见面的两个人,会因不了解而关系疏远。比如,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见面时,双方没有更多的话题,甚至马克思表现出一丝冷淡。然而,1844年8月底,恩格斯第二次见到马克思时,他把自己对英国工人阶级分析的见解告诉了马克思,并附和马克思的观点,对马克思的重要结论“人类的未来体现在工人阶级身上”等观点表示完全赞同。这样,马克思在艰苦的斗争中得到了恩格斯的理解和支持,他由衷地高兴,一改上次冷淡矜持的态度,对恩格斯产生了极好的印象。从这次会晤后,两位伟人便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,开始了几十年的合作。